论文分享  
Paper sharing
2023
2023
2022
2021
2020
2023-09-02
从应用层面来看,目前中国新型储能主要应用场景集中在电源侧、电网侧以及用户侧。电源侧应用主要集中在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柔化新能源发电曲线,降低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电源对电网的冲击。电网侧主要应用在输电侧和配电侧两个方面,在输电侧配储有助于提高电网系统效率,移峰填谷、降低电源侧旋转备用与调频,同时可以平衡当地电网峰谷,作为局部地区调频资源统一调度。在配电侧配储则可以组建风光储充等微电网系统,提...
2023-08-31
由于传统电力运营具有即发即用特点,加上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等特点,在用电峰谷加大与可再生能源装机量攀升背景下,储能系统前景预期愈发可观,这里我们将用六期的篇幅,介绍国内新型储能市场的技术、安全性、收益分析、资本运营等方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新型储能的定义,新型储能是除抽水蓄能以外的储能形式,目前常见的新型储能形式有锂电储能、液流电池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新型储能不仅是助...
2023-08-26
前面五期,我们从新型电力系统的应运而生的“双碳”目标出发,引出新型电力系统的四大核心,在新型电力系统的分析中,我们得到与供给侧相比,需求侧涉及的广度与深度更为深刻,且存在着诸多挑战与机遇。本期也是本系列的最后一期,我们将讨论应对清洁低碳、经济高效、安全可靠的挑战,实现电力需求侧转型,从绿色电力、数字化运营、配电技术三方面需要配备的适配于新型电力系统的新能力。一、绿色电力,拥抱低碳转型现阶段电...
2023-08-20
前一期我们讲述了电力需求侧重塑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在此基础上,本期对需求侧重塑过程中的蓝图设计、系统架构、全生命周期等内容展开讨论。根据本系列第一、二、三期对新型电力系统的描述,我们可以总结得到新型电力系统的远景图大致如下图所示。新型电力系统愿景图(图来源: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绿色之径——新型电力系统行业洞察》)而电力需求侧转型与整个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以及碳中和规划一致,是需要10年乃...
2023-08-14
与供给侧相比,在全社会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需求侧涉及的面更广,社会各个行业的电力用户也将参与到这场变革中来。因此,本期讨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过程中,在配电与用电两个环节所存在着的诸多转型挑战与潜在机遇。挑战主要包括愈发强烈的低碳需求、不断上升的碳排放成本、用电安全与质量风险三个方面。①愈发强烈的低碳需求2021年下半年,由于国内能耗双控政策,叠加能源供应紧张、产业结构变化、极端天气等多重因素...
2023-08-11
新型电力系统具有清洁低碳、安全灵活、数字化和市场化四大核心要求,前一期我们阐述了新型电力系统的清洁低碳特性,本期我们将就其余三个核心展开讨论。一、安全灵活是新型电力系统大规模应用新能源的基础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和间歇性,要求电力系统必须具备灵活性,这是因为如果电力系统欠缺灵活性,当常规电源无法满足系统净负荷的变化时,需要在用电需求不足时削减新能源出力,或是在用电高峰时期切除负荷,分别对应的措施...
2023-08-05
自2021年3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首次提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概念后,行业内各大机构纷纷对其内涵进行了探索性解读,虽然官方尚无给出最终定义,但目前业界普遍认为发展新型电力系统的过程,就是适应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的过程,而“以新能源为主体”是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特征。但现实中,我国的电力生产仍以煤电为主,2020年我国全口径煤电发电量4.63万亿千瓦时,占全口径发电总量的比重为60.8%。除煤电...
2023-08-01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变革时代,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是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可导致全球变暖、加剧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为了应对该问题,碳排放水平成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一个核心考核指标,围绕着构建碳中和社会,我们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在这个系列中,我们将用六期的篇幅,从分析未来电力发展需求、描绘“新型电力系统”图景开始,分析阐述构建新型电...
2023-10-20
氢能是目前最为理想的清洁能源,是一种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二次能源,可以广泛应用于工业、交通、建筑、发电等领域。氢能应用场景广泛,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中指出,“2035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氢能将为各行业实现脱碳提供重要路径。但目前氢能应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成...
2023-10-07
上一期我们说到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环节,主要由氢燃料电池与氢内燃机共同助力完成,这一期我们将介绍氢内燃机的技术构成、研发进度、应用场景。1、氢内燃机技术构成氢内燃机是实现汽车低碳化发展的重要技术路径之一,过去20年来在燃料电池、内燃机以及混合动力总成的技术进步,使得氢内燃机可以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促进其在车用动力中的应用。与其他内燃机相比,氢燃料内燃机具备的成本优势,有助于提高氢气的使用需...
2023-08-26
前面五期,我们从新型电力系统的应运而生的“双碳”目标出发,引出新型电力系统的四大核心,在新型电力系统的分析中,我们得到与供给侧相比,需求侧涉及的广度与深度更为深刻,且存在着诸多挑战与机遇。本期也是本系列的最后一期,我们将讨论应对清洁低碳、经济高效、安全可靠的挑战,实现电力需求侧转型,从绿色电力、数字化运营、配电技术三方面需要配备的适配于新型电力系统的新能力。一、绿色电力,拥抱低碳转型现阶段电...
2023-08-01
近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了《2022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本系列将介绍报告中的主要数据,并结合个人观点,围绕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趋势和发展、相关促进政策、行业前景、电池和供应链、充电和并网等方面展开讨论。国际能源署在其《2022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中认为,在整个新能源行业中,电动汽车市场是少有充满活力的领域,2021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达660万辆,比2020年同比翻番。其中,中国在202...
2023-01-06
电池需求与产能   2021年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总需求为340GWh,较2020年增长两倍多,其中,中国以接近200GWh占全球电动汽车电池的最大需求份额,较2020年猛增140%。其他国家的电动汽车电池需求在2021年的增速也不容忽视,美国虽然在2020年全球份额较低,但2021年需求总量增长了一倍以上,欧洲的需求增长速度略低于2020年,但2021年仍增长了70%以上。   2021年电...
2022-12-23
         伴随全球电动汽车行业增长,电力消费其中是不可忽视的因素,2021年全球电动汽车消耗约55TWh电力,大致相当于捷克共和国目前的总电力需求,占当前全球最终总用电量不足0.5%。预计到2030年,电动汽车的电力需求预计将达到780TWh到1100TWh之间,对电力系统峰值电力需求和输配电容量的影响不容忽视。            为确保电力系统的优化规划、平稳运行和弹性,避免...
2022-12-14
上一篇提到各国政府为响应国际能源署提出的2050年全球汽车市场净零排放目标,纷纷在道路交通电气化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措施,但国际能源署预测最终仅有25%的国家能完成该目标。(全球电动汽车展望第3期:各国政策和充电基础设施)国际能源署通过评估各国电动汽车在道路交通方式和地区的预计使用量,以及电动汽车对充电基础设施、能源需求、温室气体 (GHG) 排放和道路运输燃料税收入,对未来全球电动汽车市场...
2022-12-07
充电网络的便利性是电动汽车市场发展的重要保障,2021年全球电动汽车总销量为1650万辆,相对于2018年存量增长了两倍,同时,公共充电站的数量也增加了两倍,达到约180万,其中约三分之一是快充桩。(图来源:国际能源署《2022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电动汽车与公共充电器的比率可以帮助评估充电网络的适用性,2015-2021年期间,全球每个公共充电点的电动汽车比率保持相对平稳,表明充电基础设施...
2020-08-04
研究BIM在智能电网资产可视化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建立层级化设备库、3D抽象库、典型设计参考库,作为各单位录入模型信息的标准、规范;设计新模式的电子化移交体系,实现规划设计、制造、运输、基建、施工、运行、退役等各阶段标准化录入数据,形成资产全生命周期新生态系统;搭建"3+2"设备资产管理平台,以全局性思维,实现对电网资产数字化管理的新模式。
2020-08-04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科技项目资助(项目编号:03600kk52180006)】
作为有效的辅助管理工具,是对传统变电修理技改管理模式的进一步提升;通过"三图联动"、施工方案动态模拟及风险评估,强化变电修理技改项目全过程的管控,在控制施工进度、质量、成本,以及对档案、各专业团队的人员管理方面能够起到显著效果。
2020-08-04
在变电修理技改工程中,运用BIM技术,赋予模型全面的施工安全信息,可实现作业全过程安全管理的可视化、协作化、动态化。通过BIM技术的应用,对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前的风险源识别、作业区布置、施工模拟、方案评审交底、安全自检,施工中的开工申请、人机材进场、标准化作业、调试验收、送电投产,施工后的总结、安全经验分享等过程,以"模库一体化"的"3D+安全管理信息"可视化仿真模式,提高安全管理。
2020-08-04
BIM技术应用于电网领域的变电站基建工程中,是对已有的项目管理系统的补充和完善,作为有效的辅助管理工具,是对传统变电站建设管理模式的进一步提升;通过对变电站土建、机电到电气设备的建模,更好的在项目建设初期对施工方案进行动态模拟及风险评估,强化变电站基建项目全过程的管控,通过深化设计对隐蔽工程的管理把控,在控制施工进度、质量、安全、成本,以及对档案、各专业团队的人员管理方面能够起到显著效果。
公司介绍
咨询服务
技术应用
联系我们
关注劲源公众号
联系电话:020-83845453
工作邮编:joyyouth@163.com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东湖西路2号金湖大厦二楼202
QQ:1435488827